GP档案
机构名称:达晨创投
成立时间:2000年
管理规模:300亿元
代表案例:亿纬锂能、网宿科技、圣农发展、爱尔眼科、蓝色光标、赢合科技、尚品宅配……
退出业绩:累计投资项目400个,其中70个IPO,退出项目平均回报超10倍。
达晨创投又一次霸屏:2017年至今,已经有17家IPO。
过去十多年,A股IPO起起停停,每一次重启都成为达晨创投的高光时刻。也因此,市场言说,这家机构似乎总能知道中国资本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公司。
现在是达晨创投最好的时代。
募资方面,达晨创投能找到长线、专业的机构投资人;投资方面,只要达晨创投想投的,基本都能够进得去。退出方面,一批项目经过数年的积蓄和等待,正在集中IPO,而2014、15年投资的项目已有若干家率先IPO,之后的项目预计2018年也会出现大规模的申报上市。
不过,即便如此,肖冰却说:“那都是以前的事了,面向未来,挑战是很大的。”
肖冰,达晨创投执行合伙人/总裁,与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刘昼、合伙人/高级副总裁邵红霞三人被视为达晨“铁三角”,一起合作长达15年之久。
作为电广传媒的跨界之作,当年这个初创团队几乎皆为创投“新人”,既无经验,也无名气。当然,那个时代也还找不到本土创投的“老人”。但正是这几位“新人”,日后将达晨创投打造了创投标杆,不单当年的“新人”成了“老人”,连他们培养的人都成了“老人”。达晨创投终成自成一脉的宗师级机构。
蛰伏时代
从2000到2005年,是中国本土创投的起步时期,也是最艰难的一个时期。这一阶段,原本呼之欲出的创业板突然被搁置,股权分置改革未完成,在中国的股权投资没有本土退出通道,也没有创投支持企业在本土IPO的先例。所有本土创投机构都在迷茫路在何方。经历过这一时期,到今天还依然活跃在市场上的创投机构已经屈指可数了,达晨创投是其中之一。
2000年,达晨创投带着湖南电广传媒给的1亿元资金成立。现担任达晨创投总裁的肖冰,2002年加入达晨创投,“那时候,没人、没钱、没退出机制,最难的时候,发工资都成问题,投资团队已经走得的七零八落”。肖冰当时相当于一个项目经理,主要工作就是带着两三个助理,开着一辆二手捷达车,在深圳科技园扫街。
彼时,IDG等老牌美元基金已渐成气候,人民币基金却还是初出茅庐,更谈不上什么系统性的投资逻辑。肖冰坦言:“在那四五年的时间,大家还在处于懵懵懂懂学习的状态。”肖冰经常上门去向外资同行们拜师学习。
实际上,达晨创投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就交了学费。当时创业板正紧锣密鼓地筹备,深圳市推荐了23家首批上市企业,被创投机构当成香饽饽。达晨创投也“随大流”,跟着某知名机构,对名单上一家名为西风科技的公司跟投了100多万元。
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当时投资过程草率至极,其他机构拿来一个名单,达晨创投就照着投了,尽调完全是不存在的。幸运的是,这个项目投资金额并不大,没有造成太大影响。
在这个迷惘和探索的阶段,达晨创投形成了肖冰称之为“无知者无畏”的一种精神:除了自己,不相信任何人,如果错了,就交学费。虽然懂得还不多,但是什么都敢去看、去学、去尝试。
也许,这正是达晨创投在那“筚路蓝缕”的阶段磨砺出来的基因。
不过,那时压在达晨创投团队肩上的担子并不轻。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团队,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成功的项目来证明自己,而客观的资本市场环境又意味着他们必须耐心的等下去;作为一个国有企业出资的机构,达晨创投又对失败格外敏感,任何一次损失都不好向上边交待。业绩一直出不来,也自然地导致团队待遇很成问题。
肖冰表示:“特艰苦,工资很低,啥都没有,拎着破包到处跑。”
大环境如此糟糕,肖冰却乐在其中,并没有觉得那几年很难熬。肖冰觉得,与现在的管理工作相比,更喜欢早期在最一线奔波的工作。那时虽然看不到物质回报,却对自己的事业有单纯的热爱,每天都能充满热情地去上班。
当时,电广传媒对达晨创投的要求很简单——有业务可干,养活自己,其余的则并不怎么过问。达晨创投内部也没有要求完成多少投资任务的考核指标,但肖冰和同事们却经常晚上讨论项目到深夜。
也正是当时的现实困境,让达晨创投抛弃投机的念头去看长线,回归价值,回归投资本质。肖冰认为,正是这几年的打磨让达晨创投养成了特别良好的投资心态。
连续告捷
2006年之前,6年间达晨创投投资10多个项目,涉及金额6000多万元,这些项目绝大部分最终成功上市。其中,2006年上市的同洲电子,是第一家有创投支持的上市公司,也是本土创投IPO退出的第一例,达晨创投是其最大机构投资者。
肖冰表示,如果将2006年之前用自有资金投的项目算作一期基金,到现在的回报已经有大约27倍,是达晨创投历史上业绩最好的一期。虽然也有些公司如广州科密、和而泰,中间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最后还是挺了过来,皆已上市或筹备上市了。
对于高回报的原因,肖冰认为一是时间足够长,投的时候估值几千万元的公司,现在利润都过亿元;另一个原因是当时项目便宜,很多项目甚至按净资产估值进行投资。这恰也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现象。
随着一个个项目陆续上市,达晨创投也慢慢走上了正轨。2006年,新《合伙企业法》获通过,达晨创投自2007年开始对外募集第一期基金,从此进入市场化GP时代。
这一年,对达晨创投而言也极有特殊意义——在投资上突然“开悟”了。
在此之前,达晨创投的投资没有太多逻辑可言,所投十几个项目分布在各行各业,类型各异。肖冰的形容是,那时候去科技园扫街,撞到一家公司,聊一聊觉得不错就投,“都是自下而上,没有去思考过到底要投什么样的公司”。
跌跌撞撞五六年之后,达晨创投团队突然想明白了。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完成,意味着之前被束之高阁的创业板开设条件已经具备,其推出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如何抓住创业板的历史性机会,是当时创投机构最关心的问题。
达晨创投的结论是,创业板的功能是支持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它需要一些新经济的、高成长的企业。从这一点出发,达晨进一步提炼出一个理念——“以外资的眼光看项目,内资的手法做项目”。具体而言,就是把外资擅长的超前眼光,用在寻找符合中国新设的创业板的项目上。
达晨财智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Fortune Venture Capital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755-83515108
邮箱:fortune@fortunev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