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三季度,私募股权投资规模大幅下降,披露的投资案例仅为19起,环比减少42.4%,投资金额为21.17亿美元,环比减少17.1%。”12月19日,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的国际财务管理峰会上,汉能的董事总经理余治华用这个数据说明了当下风投领域的现状。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市场里的项目减少了。“在金融危机下,很多企业的资金链紧张,融资需求很旺盛,加上目前IPO暂时受阻,而由于局势不明了,即使在银根放松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也会惜贷。”余治华解释,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里并不缺项目。
但VC和PE们在出手时愈加谨慎。一方面,私募股权基金自身募集资金的难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退出通道变得越来越狭窄。
但市场里也有另一批投资人,他们在静待时机,准备出手。
私募的困惑
“今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基本上就不投什么项目了,只做之前项目的维护。这次圣诞,公司干脆给我们放了个长假。”圣诞前夕,一位工作于某欧洲私募股权基金的人士在MSN上告诉记者,自己正在家里,准备好好享受长达二十多天的圣诞假期。
事实上,处于类似境况的私募股权基金不止这一家。很多外资和人民币的私募股权基金对目前的市场都持观望态度。
理财周报记者见到龚红发时,他的第一句话是“我最近在找点钱。”作为一个科技公司的CEO,他手上有个新项目需要运作。“我们的项目测试、客户都联系的差不多了,只缺少启动资金。”龚红发介绍,之前也有不少投资机构对他们的项目感兴趣,一家位于金融街的机构还和他们签订了8000万人民币的投资合同。“说好十月份到帐的,到现在了也没见到钱。”他判断,应该是这家机构自身融资比较困难。
“我估计,他们应该找不到这笔钱。”无奈的龚红发基本已对这笔承诺的钱失去了信心,开始重新出来寻找新的资金,并大大降低了预期目标。“换了种包装方式后,我们需要很少的钱就可以启动。”
对一些规模较小的PE来说,由于自身融资的困难,面对市场里自动降低了要求的项目,很多机构反而变得更为慎重。
清科集团2008年第三季度行业研究报告显示,该季度共有17家中外创投新募集20只基金。而其中新增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资金额仅为4.92亿美元,此金额不到上季度募资额的1/6,更远不到去年同期募资金额的1/8。
而全球范围内的IPO遇阻,也让私募在投资时有了更多的考虑。
美国必百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永坚曾向记者讲述了这样的案例。“我们有一个企业客户,本来准备年初的时候在美国上市,但是因为资本市场情况不太好,所以一再推迟,到现在也没有上市”。
“IPO作为VC/PE退出的主要渠道,受次贷危机的影响,难以发挥作用,美国市场甚至创下连续无IPO记录。”余治华介绍,2008年10月,中国VC/PE背景的企业IPO仅一例(人和商业,1387-HK),回报率为-7.4%,创下2008年中国VC/PE背景企业IPO回报率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PE和VC以并购方式进行退出的案例和涉及金额都在增多。一家私募曾向记者表示,在资本市场低迷时,投资一些可能会被上市公司收购的企业会是一个方向。
另一种态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让许多私募更加注重行业的选择。
从11月以来部分公开的私募交易案例来看,行业集中度十分明显。“俏江南是餐饮业,是鼎晖和中金投的。环球雅思是教育行业。汉能投资也有一个案例,是天盟数码,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家去打打游戏,我们和云峰几家一起投的。水泥高盛觉得在经济周期来的时候,中国有四万亿的追加投资,可能是一个利好的因素。还有口子酒业,新奥太阳能。”余治华介绍,“投资人已转向现金流更为稳定的传统行业,如餐饮、零售、教育等。”
“当然,也有部分投资人认为,受周期性冲击严重的行业同样存在投资机会。现在以较低的价格在低谷进入,只要企业能够捱过冬天,优质的企业将一举占领市场,投资人也将获得更好的投资收益。”余治华表示,目前PE和VC的态度也有较大分歧。
国巨创业投资集团总裁孙飞就持有这种态度。“没有夕阳行业,只有夕阳企业。如果企业自身素质比较好,盈利状况比较好,还是能融到资的。”
“我们就还在投项目,正在关注的项目包括农业和铁路。”孙飞表示,“不过我基本不看行业,只看企业。比如说房地产,这个行业不景气反而是抄底机会。我会看重进入成本很低、资产抵押担保比较充沛、未来的盈利和现金流状况比较好的企业。即使在不好的行业里,这样的企业我就会进入。”
在余治华看来,尽管私募自身也遇到一些困难,但和企业相比,大量需要融资的企业使得私募市场成为“买方市场”。在“现金为王”的境况下,充分掌握了主动权。
在这样的市场里,VC和PE并不急于投资,而是谨慎观望,希望能找到既便宜质量又好的企业出手。
在一些目前大受冲击的行业中,他们还会增加一些比平时更加苛刻的条件。余治华介绍,“现在融资一般会有对赌条款,比如你企业今年盈利不好,明年盈利会好,那好,我们设一个对赌条款。”
孙飞也坦承:“比如,我进入一家现金流告急的企业,一般能保证它可以还上贷款。有时候,我也希望他还不上。这样他的企业就是我的了,肯定比我进入时的成本多出许多。”
(责任编辑:z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