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运作文化项目的逻辑
文化企业市场化程度过低阻碍了资本进入
“文化产业并不透明,我们投资下去,绝不是一个开心的过程。如果说哪个投资人每天过得很开心,游山玩水,悠哉悠哉。这不是投资圈的生活。”达晨创投合伙人、达晨文旅基金管理公司执行总裁赵小兵在接受《经理人》采访时,坦言作为圈内人的忐忑之情。
从2007年~2011年,相对于其他行业,总体上VC/PE对文化创意领域投资热度居于中游水平。真正往里面投钱时,即便如赵小兵这般资深的投资人,依旧是如履薄冰心怀忐忑。
作为文化领域最活跃的融资力量,风险投资出于对文化行业过去野蛮生长的顾虑,在项目选择上保持一贯的慎之又慎。项目价值、团队实力、危险因素……无一不是投资的风险与挑战,非常考验投资人的眼力与判断。
“文化产品收入的不确定性、收入的可持续性,这个是我最担心的。我们尽量避免投产品型的公司,希望能投一些平台型的公司。很遗憾,很多文化行业都是产品型的公司。”赵小兵的担忧,从侧面说明另一个问题,创投基金运作文化企业,遵循谨慎的投资逻辑。
遴选有价值的项目
物色一个真正的好项目是投资的第一步。投资人往往要做充分的调查,进行长期的跟踪,才能确定企业的真实价值。
华商报是基石创投早期投资的成功案例。负责案例运作的基石创投合伙人、董事总经理林凌告诉《经理人》,从最初确立投资意向到2005年实现投资,由于中间的不确定因素,仅跟踪这家企业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这段时间,基石主要考察什么?
林凌以华商报为例,说明投资文化传媒的考量标准。
一看区位。《华商报》归属陕西侨联,作为一份综合类城市生活报,与当地的省报、市报相比,华商报并没有太多竞争对手。
二看机制。2005年基石创投投资之前,华商报早已实现了企业化运营,相对于同一区域的事业型省报、市报,华商报非常注重内容与效益的结合,并在成本控制上拥有独特的做法,可以说是西北地区广告千人成本最低的报纸。林凌表示,低成本高效益是最为吸引基石的地方。
三看内容。2003年“天龙煤矿爆炸案”等系列重大事件的报道,让投资人看到,华商报在新闻性和政策敏感方面都有其独到的理解。优质内容为运营提供了很好的支撑,也不会带来过多的政策风险。这让投资人很放心。
四看运营。在广告渠道的经营上,与当时的国内媒体相比,华商报已经是名列前茅了。很多媒体当时仍在采用广告直销,而华商报实行全面的广告公司代理制。“很有意思,很看好他。作为一个领头羊,很不错。”连用三个“很”字,可见林凌的认可度。
五看模式。立足西北而不限于西北,向外发展寻求异地的合作媒体,如《重庆时报》等。林凌认为,从发展空间来看,这种模式会带来更多可能性和机会。
而在大文化领域,相对于成熟的传媒出版业,更多的是一些运作并不透明的行业。在赵小兵的投资经验中,了解企业和所在行业,需要多种手段并用,其中拜访工作就占了很大比例,包括拜访同行、竞争对手、行业协会或政府主管、主要客户,分析公司的财务报表。通过这些工作,得到真实的行业数据,判断行业的规律、企业在行业的地位,企业是否有核心力量、是否健康。
投给靠谱的人
选择一个好项目是前提,但只是开始,因为投资人普遍看重企业家的作用,希望把钱投给靠谱的人。由于文化产业都是无形资产、轻资产,它没有土地、设备、生产资料等硬资产,所以人的作用更为关键。因此投资文化企业很大程度上是投人,这非常挑战投资人的智慧。在文化产业领域,何谓靠谱的人?
● 深谙商业逻辑
文化企业的很多掌门人都有文化情结,但赵小兵更为偏爱文化商人。他认为,天马行空的艺术家,往往因为没有商业意识而增加了企业运营的风险。
十一年前,当赵小兵与王中军坐下来聊天时,王喜欢聊怎么拍片子,怎么把创意做得更好。而现在俩人在一起时,谈得最多的就是文化产业,王中军会问赵小兵:“这个产业你怎么看,应该怎么做?”赵小兵如此评价他的老朋友:“现在的王中军,更多的是懂文化的商人。他是从商业的角度,从企业家的角度去研究文化。文化商人和创意大师,如果一定要从中选一个的话,我有70%的可能会去选懂文化的企业家。”
相对于赵小兵对文化商人的“偏爱”,林凌表示他看重的是商业逻辑,因为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运作风险,平衡内容与运营之间的关系。林凌强调团队之间的平衡能力,“我们比较喜欢投有个共同体的企业,即企业家之间或者企业家和管理团队之间,可以互补,很好地平衡文化产品和企业运营的关系。”
● 理解产业环境
关于投资,业内一直有这样的说法,一种是押车道(企业所在行业),另一种是押车手(企业家及团队)。车手所起的作用是60%~70%,车道是30%~40%。
仅找到车技(商业逻辑)好的车手还不够,车手还应该了解车道(产业环境)。决定车手走得更远的因素是,车手对行业发展、消费市场等产业环境的理解和把握。对投资人来说,理解产业环境非常重要,这将影响车手的想法在实际经营中的实现,获得下一步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走得更远。林凌认为,在华商报的案子中,无论是押车道还是押车手,基石都做得很好。
排除危险因素
有价值的项目加上靠谱的企业家,这一切似乎完美,但谨慎的投资人往往能看到隐藏其中的危险因素,比如企业运作是否靠市场力量来推动。汉元集团董事局主席黄悦认为,这种风险源自复杂的政策环境,很多文化企业往往不是靠市场化运作。
发起于2007年的深圳市天禄琳琅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是国内“类证券化交易模式”领域最早的探索者和先行者。2010年5月成为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的1号交易商,同时是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的核心筹备组成员单位。创始人叶强,是深圳文交所里非常活跃的交易商。叶强和他所在的天禄琳琅,参与制定了全国文交所的所有尝试性的制度规则。叶强本人是国内最早探索研究“权益拆分”模式的文化企业家,业内对他的评价很高。尽管享有众多赞誉和重重光环,叶强和他的天禄琳琅,当前也陷入了融资困境。他要解决的问题是,天禄琳琅需要增资扩股。叶强找到汉元集团董事局主席黄悦,希望汉元能对其公司投资。
曾参与深圳文交所创立及运作的黄悦,一直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在投资上非常谨慎。她称赞叶强是“中国文化产权交易的鼻祖”,表示“天禄琳琅相当于文化产业运作的公司,如果说他今后往前走,就相当于华谊公司。”天禄琳琅的定位很独特,前景也看似很广,更重要的是它有一位非常强悍的创始人。那么,它能否获得汉元的青睐和投资?
在汉元集团投资委员会看来,天禄琳琅走到今天更多的是叶强个人的价值,而非公司本身。因而否决这个投资计划。“应该说,文化企业几乎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黄悦认为,这反映出企业并非市场化、模块化地有序运作。这种硬伤导致的后果是,一旦核心人物离场,企业很快就散场。这也是汉元集团之所以否决计划的重要原因。
而叶强本人显然不愿对此多说,眼下的情况对他来说举步维艰。他告诉《经理人》,公司确实面临很多问题,他们已在努力解决中,但具体情况不便细说。而他本人正在筹备基金。
天禄琳琅的案例说明,对于投资人来说,当前环境下,评估一个文化企业,不在于它有多少的光环,而在于其身上是否潜伏了不利于投资的“危险因素”。
赵小兵们的忐忑心情,是必然的。作为高度市场化的风险投资,保守运作是应有的逻辑。而文化产业是否会成为下一座金矿,一切有待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