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股转系统从4月18日至22日进行挂牌公司分层信息揭示第一轮仿真测试,这预示市场期待的分层最终方案落地在即。多家机构人士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分层最终方案有望近期出台,包括公募基金入市指引等在内的诸多制度红利有望渐次落地,市场参与方的新三板业务模式悄然生变。
“人造”分层或难入围
根据此前发布的测试方案,全国股转系统从4月18日至22日进行挂牌公司分层信息揭示第一轮仿真测试,以便于各方验证其技术系统对挂牌公司分层信息接收和展示的正确性、实时性。参测单位包括全国股转系统公司、中登公司、深圳证券通信有限公司以及各券商、信息商等。
联讯证券分析师付立春指出,仿真测试的启动预示着市场期待的分层最终方案落地在即。国都证券相关人士透露,由于新三板分层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而言属于新兴事物,首轮测试完毕后,相关参与方有望继续进行第二轮测试,这意味着新三板分层制度的“临门一脚”架势正在形成。
接近全国股转公司的人士表示,分层方案的“终极”版本有望在仿真测试期间择机发布。“股转公司方面发起的仿真测试正在与分层方案的‘终极’审核同步进行。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对新三板分层方案完成会签,正在等待最终结果,最后的分层方案最快有望本周公布。”
按照此前全国股转公司发布的分层方案征求意见稿,“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股东人数”、“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营业收入+股本”和“市值+股东权益+做市商家数”三套创新层标准并行设立。自去年11月分层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布以来,不少挂牌企业各显神通,或是变更交易方式、增加做市商满足做市条件,或是进行市值管理以满足最低市值要求,或是低价出售股权以增加股东人数,甚至还有部分企业刻意调整财务指标向分层标准靠拢,一定程度上带来市场乱象。业内人士认为,相比征求意见稿,最终方案门槛或有所抬高,也会更加侧重符合公司治理、运营规范性等共同标准。
国都证券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人造”分层会扰乱市场秩序,这是监管层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在最终方案中,一些人为制造的标准或不会出现。兴业证券分析师纪云涛表示,能够进驻创新层的公司家数有望达到800家。创新层的企业家数越多,作为试验田的难度越大,反而有望影响未来政策的释放,所以“终极方案”中,分层门槛有所提高可能是大概率事件。“通过限制创新层的企业数量,为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空间,这对新三板市场整体而言是有利的。”
制度将进一步完善
随着分层制度落地时间窗口的到来,纪云涛所提到的“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正成为业内期许。
一方面,创新层公司将获得更多关注。根据中金公司的估算,基于初始方案以及新三板公司的现有信息,初步估算约439家新三板公司可能符合创新层标准,总市值约5800亿元,占现有挂牌企业总数的6.9%。中金公司表示,未来进入创新层的公司将吸引各类投融资和研究资源倾斜。
另一方面,创新层的制度供给将提速。“内部分层方案的落地和发布,意味着新三板新一轮改革起点的划定,市场分层将成为其他制度供给的基础。”华金证券相关人士表示,分层之后针对不同层次市场,全国股转公司必将作出监管和服务等方面的差异化制度供给,这意味着分层将是诸多红利盛宴的开始。
国金证券分析师贺国文表示,分层实施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望进一步跟踪研究和评估相关机制,按照权利义务对等原则,逐步丰富和完善不同层级挂牌公司的差异化制度安排,新三板的分层将会在融资、流动性、制度方面大为改善投资者对新三板的预期。
暖流资产相关人士指出,“分层最终方案出台后,多项制度红利方兴未艾。首先最有可能跟进的是公募基金入市指引发布,交易制度的完善也将推进。这意味着,新三板市场尤其是创新层标的,有望迎来增量资金。”
部分人士认为分层也有望为转板制度形成铺垫。鑫元基金业务规划经理蒋光祥表示,分层虽强化分化,但因为分层是动态调整的,所以内部各层次的互通流转将为未来跨市场转板的实施提供有益探索。
机构参与策略生变
伴随分层临近,全国股转公司针对市场参与主体的监管也明显趋严。业内人士认为,2016年整个市场将迎来规范化发展的“大年”。
国都证券相关人士表示,分层落地与监管升级并不矛盾,只有不断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持续完善综合监管体系,不断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才可以为进一步市场制度创新保驾护航。
国信证券场外市场部总经理鲁先德认为,分层以后,创新层“缩小”了投资人的投资范围,实现交易量集中;基础层则更多面对价值投资和并购整合。对企业而言,分层制度实施后,更多政策能够让更优质的企业获得更多机会。对券商来讲,需从源头上选取和分辨符合创新层标准的新挂牌企业,与做市、融资结合,服务企业挂牌即进入创新层。
随着挂牌公司家数的增多和分层实施的临近,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在遴选和投资标的选择上也已经发生变化。“现在挂牌企业经常出现股价跌破增发价格的情况,大家对于新三板企业的质量考量越来越严格,机构对企业的标准已经相应提高。”中泰证券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机构都在积极关注分层前后配套政策的变化,整体来说,严格遴选、规范运作的优质企业将成为今后机构关注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