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达晨经济论坛系列报道之七 | 吴晓波:改革没有结束,而是进入攻坚期
发布日期:2017-09-25

从1865年至今,中国的现代化已经历经150多个春秋,就本轮改革而言,到明年也就40年了。中国讲究“四十而不惑”,但我们却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扰着我们。吴晓波老师又是如何来看待中国长期的经济增长周期存在的问题呢?


2017年9月15日,由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达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主办,达晨企业家俱乐部承办的“达晨2017年经济论坛”在深圳·洲际大酒店拉开帷幕。本次论坛以“资本助力,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下的实体经济回归与振兴”为主题,共同探讨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如何转型与变革,共同剖析问题、寻找答案,分享成功经验、商业智慧,并通过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掀开对新一轮成长的憧憬与展望亿欧作为支持媒体参与了本次报道。

被誉为“中国最出色的财经作家”、最具思想深度的自媒体人、最受欢迎的“财经界网红”——吴晓波,针对中国长期来看的经济增长周期的问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部分精彩观点摘要:

非常高兴来到达晨的年会,听说2017年至今,达晨已有17家公司完成了IPO,这在中国的创投行业,达晨已经变成了一个传奇,恭喜达晨创投。在座的各位都是企业家朋友,除了有“创业难”的共鸣外,我们是否思考过中国特色的创业环境呢?从1865年至今,中国的现代化已经历经150多个春秋,就本轮改革而言,到明年也就40年了。中国讲究“四十而不惑”,但我们却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扰着我们。

说起现代化运作,其动力源泉是什么呢?1948年,有一本叫《中国与美国》的书,里面提到,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是一种冲击加反应的模式,所有的现代化运动都源于此,所以,中国所形成的制度引进都是以西方制度相对应的,叫做冲击反应的模型。但最后一次修订的时候,书中提到中国这一轮的现代化运动可能源于自己内部的一种内在动力和生命力,但东西方之间的交融和冲突是如何化解的?中国内在所形成的自身能力和原有的制度结构有什么关系呢?可惜,这个问题到今天仍然没有完全搞清楚。

中国经济发展脉络

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经济的发展。1949年建国以后,我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对生产、资金和流通三个环节的国有化来实现。30年后,到1978年,通过改革来发展市场经济,首先针对国有企业改革,然而直到今天也没有彻底完成。

中国早期的企业家其实是农民。那么农民为什么要搞企业呢?又怎么懂得搞企业呢,没有技术,也没有人才。这就要提到1978年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了,土地承包制的方式给了人民,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粮食生产。然而,中国人多地少,农村人进了城市又不知道做什么,因此,开始搞乡镇企业,做流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江苏省的企业最多,共有4500家,这些人全国各地跑市场,建立自己的流通体系。

随着制造环节中农民和商品企业的崛起,农民开始搞各种各样的金融市场。1984年在浙江温州的一个人创办了一个小贷公司。这是1949年以后中国第一个民营的金融机构,也意味着到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和流动市场的崛起,经营者对资本的经营化流通已经提出了自己的需求了。

四次改革

十九大中,总书记提到,改革未来的主要的目标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沿用之前的治理思想或摸着石头过河的想法已经不适用了。所以,四十年的改革不是一个理论或一套思想就能决定的,而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得益于改革中经历了四次理论、制度和治理上的变化。

  • 1978-1992的增量改革。邓小平引进两个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这两项资本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改革重要的推动力量。深圳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特区,具有临近香港的地理优势,便于引进外资,同时还有一些政策支持。1988年人民日报说民营企业的利润第一次超过国有企业,可谓是半壁江山。

  • 1993-1998的整体改革。1993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提了两个主张:第一改革的主战场要回到体制内,第二中央政府要掌握改革的主导权。这两句话就是对前面十五年改革的一次修正,改革是新修正主义。93年改革开始搞顶层设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人民币汇率改革、央行改革、国有企业的现代技术改革,中央重新掌握主导权,变成自下而上的整体改革。但到1998年中国产业经济领域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 1998-2007的外溢式发展。1998年,朱镕基提出来中国要告别资源依赖性和粗放型的发展,走依靠高科技发展的道路。但并非通过转型升级来发展,而是通过消费、出口和投资三驾马车来重构中国经济。这十年的发展通过外溢式解决诸多问题,把很多矛盾通过规模的模式给冲决掉了,但却把另外更深层的模式通过泡沫的方式掩盖了。

  • 2008-至今的结构性改革。2008年以前的经济危机主要是两种形态:经济过热和经济过冷,这两种形态都不好。2014年的时候便提出了“新常态”,今天中国的经济治理比过去几年要复杂多,今天发展已经不再是硬道理了,和谐发展才是硬道理,问题变的相当的复杂。所有的企业都会面临三个周期:宏观周期、产业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

改革的动力源泉

我最近常常在想中国改革的动力源是什么呢?我想可能有四个方面。

  • 制度创新。我们没人知道哪个政策好,哪个政策不好,所以中国改革是一个试错式改革的过程。

  • 容忍灰度。就是允许你通过试错式的改革,特别是地方实验性的变法推动整改,好处是,在中国在你永远可以看到意外的惊喜,坏处在于这个试错的成本越来越高。

  • 技术脱贫。过去三四十年的中国很多产业的变革和市场化都是被动改革成功的结果。

  • 技术破壁。这是中国改革中动力的一大部分。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面,互联网对中国所有的产业形成了四次大的冲击波动:互联网改变了人和信息的关系;淘宝和支付宝的出现改变了人和商品的关系;O2O改变了人和服务的关系;P2P改变了人和钱的关系。

两个并存特征

今天我们来看中国经济,没办法说中国经济过热或者过冷,是因为在中国经济的今天出现了两个并存性的特征。

  • 通货紧缩。我认为信息化革命作为第三次浪潮,对全球发展推动力从战略意义上已经结束了,现在等待第四次浪潮的到来——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新能源和生物技术等,但这些技术仍然是处于实验室的“泡沫”。

  • 供需错配。供给端所形成的能力和消费者供给之间出现了错配,很多人去日本买马桶盖、电饭煲、菜刀,甚至各种海淘。因此,要减少这种情况就要强制性地淘汰过剩产能,扶持新兴经济的发展。消费端的升级风口带来了中国的经济的发展。

改革下半场

2013年中国改革开放的下半场已经开始了,在四个端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政治端迎来习近平时代、供给端迎来“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需求端出现中产消费群体以及金融端迎来大资管时代。未来十年,中国的经济总量逼近美国;中国的城市化人口会达到9.4亿;中国的老龄化超过30%;60后、70后一代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净值群体;以及货币增发加剧资产泡沫化程度。因此,未来抵御资产泡沫化的办法,只有创业——自己创业、加入创业团队,或者投资于创业者。

四个长期命题

奇点时刻临近,带来四个长期命题: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改革的时间表;政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与阶层冲突;以及企业家阶层在中国社会的角色和作用。但我对未来改革既不悲观也不乐观。

我刚才给大家讲的是我对这四十年改革的一些理解,改革没有结束,而是进入更艰难的时刻。最后跟大家分享一句话:我们对这个国家的信心,始终来自于我们对自己的信心,谢谢大家!

达晨成立于2000年4月19日,总部位于深圳,是我国第一批按市场化运作设立的本土创投机构。自成立以来,达晨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聚焦于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节能环保、医疗健康、大消费和企业服务、文化传媒、军工等领域 … [ +更多 ]
微信公众号

达晨财智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Fortune Venture Capital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755-83515108

邮箱:fortune@fortunevc.com

粤ICP备14030831号 技术支持:中网互联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3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