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作为全球最大眼科连锁医疗机构,中国民营连锁医院第一股,爱尔眼科是达晨投资的经典案例。
2009年10月30日,爱尔眼科成为首批登陆创业板的企业。按上市首日市值,达晨获利超30倍。
在谈到对爱尔眼科的投资时,此前肖冰解释说,这其实是一个差异化竞争战略。“当达晨还比较小的时候,我们怎么超越同行?如果跟在别人后面走,永远赶不上。我们的策略就是用这些比较‘另类’的项目把达晨的品牌做起来。投资爱尔眼科,当时冒了很大风险,但也体现了达晨投资的前瞻性。”
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告诉记者,爱尔眼科始终专注于眼科医疗服务事业,不仅将在全国的城乡县域兴建各级专业连锁眼科医院,还要为全球更多人提供高质量、多层次的眼科医疗服务。
截至目前,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已经覆盖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在中国内地和欧洲拥有2家上市公司,眼科医院及中心600余家,其中,中国内地500余家、中国香港7家、美国1家、欧洲80余家,东南亚12家,年门诊量超过660万人。
起步长沙、扎根中国、扩张全球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政策一度放宽,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此前门槛较高的医疗领域。这让正在医疗器械行业打拼的陈邦眼前一亮,他在医疗新政中读到了无限商机,于是毅然决定进军当时还是冷门的眼科医疗领域。
陈邦,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湖南长沙人。1997年,采取“院中院”模式与公立医院合作,陈邦在公立医院中设立眼科专科做近视检查和常规眼科手术。
2001年,陈邦选择自立门户。从2001年到2005年,爱尔眼科主要以投资建设新医院为主,陈邦先后在长沙、武汉和成都同时设立4家医院,爱尔眼科正式开启连锁品牌之路。直到2009年,爱尔眼科顶着“民营医疗机构第一股”光环成为创业板首批企业。上市之初,爱尔眼科在国内已经拥有19家医院,年净利润9200万元。
2009年至2013年,爱尔眼科开始通过自有资金或公开募资完成网点布局,平均每年新增7家眼科医院。截至2019年末,爱尔眼科境内共有医院105家,门诊部65家;并购基金旗下医院275家,门诊部37家。值得一提的是,自2014年,爱尔眼科引进产业基金,借助杠杆力量,并购扩张提速明显。
爱尔眼科称之为“双轮驱动”,一方面通过上市公司自有资金进行网点建设,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基金带来的杠杆,加速在全国各地布点眼科医院,抢占市场。
2019年,恰好是爱尔眼科上市 10年之期,公司营收早已从当时的6亿元飙升至90亿。而早在此前,陈邦带领爱尔眼科就已经开始了海外布局。
2017年,爱尔眼科完成收购欧洲巴伐利亚眼科。自此,中国医疗机构收购国外眼科医疗服务机构第一大案圆满完成,爱尔眼科也成为全球最大眼科服务集团,以及全球唯一一家拥有中国、欧洲两家上市公司的眼科医疗连锁,服务地域覆盖亚、美、欧三大洲,辐射人口超20亿。
“我们的目标是深耕中国市场,稳扎稳打海外市场。”陈邦坚定的对记者说。
目前,在经济发达的欧洲、北美等地区,居民消费能力强,东南亚消费能力虽然较弱,但人口数量较大,所以海外市场空间巨大。“欧美海外市场医疗体系较成熟,眼科医疗服务渗透率相对较高,不过,行业空间增量不如国内。而且,国内由于青少年近视率的快速上升,老龄化渐行渐近,眼科行业本身就有超过10%以上的增速。在需求增加和消费升级的共同作用下,眼科行业的空间不断扩大。所以,爱尔眼科的主战场肯定还在国内。”
陈邦向记者透露,国际化是公司构建眼健康生态圈发展战略重要的一环。一方面,了解学习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成熟的医疗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借助海外公司,接触欧美市场,对欧美先进的眼科技术、眼科基础研究保持跟踪和了解,让爱尔挺立在世界眼科行业的潮头,用超前的战略眼光为未来的行业竞争做好充分准备。
达晨助力,打通资本市场
与达晨财智执行合伙人、总裁肖冰的初见,是在长沙一家酒店。
“我们当时已经盈利,其实原本没有接受外部投资的计划,不过对于上市还是缺乏资本市场经验。与达晨见面后,他们在资本市场的经验给了我们深刻印象,达晨在创投领域的口碑也非常好,同时大家基本都来自湖南,聊得十分投机。各种缘分的契合促成了我们的合作。”陈邦回忆到。
2008年,爱尔眼科完成股改之后,达晨以800万元投入获得爱尔300万股,正式成为股东。2009年10月23日,爱尔眼科成为首批登陆创业板的企业。按上市当日市值,达晨获利超30倍。
“当时在中国资本市场,没有哪家医院成为上市公司。医疗服务属于新行业,究竟医院能不能上市,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达晨依然看好爱尔的发展,认可爱尔的理念。”
事实上,在此之前,爱尔眼科申请上市的是中小板。
“那时候爱尔眼科已经上报中小板一段时间,反馈也不错,完全达到了中小板要求。不过,排队时间比较长,后来赶上创业板开通,我们都不知道未来会什么样。按照海外资本市场的创业板发展,其实都不太理想。”陈邦对记者讲道,“爱尔眼科做的是医疗服务,非常适合创业板的要求,属于创新商业模式,而且成长性也不错。我们就犹豫了。后来也咨询了很多机构以及保荐商意见,我亲自从湖南飞到深圳,跟达晨刘昼、肖冰聊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转到创业板。如今来看,我们做了正确的决定!”
与达晨财智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刘昼聊过之后,陈邦带领爱尔眼科转板的决心,越发强烈。
“达晨作为扎根本土的创投机构,了解资本市场,对创业板相关规则的理解和解读,对中国经济市场的综合分析,他们是行家高手;再者,创业板对新兴企业的开放态度,我们最终决定从中小板转到创业板。不过,遗憾的是,由于创投企业需通过项目退出以兑现对投资人的回报承诺的特点,达晨退出得太早!没有享受到如今1400多亿市值的红利。”
虽然如此,但达晨与陈邦和爱尔眼科的缘分并未就此中断——2016年,爱尔眼科投资1.2亿元参与了达晨成立的基金。
谈到对达晨的选择,陈邦表示,“首先,双方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即使达晨退出爱尔眼科,但我们仍然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其次,我们认可达晨的团队,这是真正中国本土的投行。最重要的,我们相信达晨的投资眼光,极具前瞻性。成为达晨LP,我们再续了前缘。通过战略合作,达晨的产业资源也会助力爱尔眼科打造生态体系。”
疫情之下,彰显“大”企业担当
2020年的春天,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国。
1月底,国内疫情暴发,爱尔眼科迅速反应,集团总部第一时间成立抗疫指挥部,各省区成立抗疫小组,全面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截至4月,爱尔眼科先后捐款5000多万元全力支援重灾区,共成立各类应急支援队伍323个,2000余名医护人员投入到各级政府防控战线,涉及22个省区109家医院。
随着疫情的全球化蔓延,爱尔眼科更是启动了更大范围国际援助——紧急采购 13 台呼吸机,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捐赠给伊朗红新月会;向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美国等累计捐赠50万余个口罩、1.1万套防护服、1万余副外科手套及1万余副护目镜;向新加坡、马来西亚及缅甸、菲律宾援助 3万余个口罩、720副护目镜以及 1万人份的核酸检测试剂;携手湖南爱眼基金会向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办事处捐赠 5万余个口罩、1800副护目镜。
作为遍布亚、欧、美三大洲的全球化眼科机构,在疫情肆虐的关键时刻,爱尔眼科彰显了“大”公司该有的责任担当,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
不过,疫情始终还是对包括爱尔眼科在内的全球企业造成了冲击。
从1月底开始,爱尔眼科几乎所有门诊全部停诊,损失重大。根据爱尔眼科第一季度财报,2月,在国内疫情加剧的背景下,各地政府防控加强,各地医院暂停门诊及手术服务,导致公司2月份收入同比下降62%。不过,幸运的是,1月中上旬,尽管受到春节假期和疫情初期影响,但公司业务经营正常,稳定增长,营业收入仍然实现同比增长13.5%。而到3月中旬,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各地医院陆续复工复诊。
但此时疫情开始在全球大范围爆发,境外眼科中心开始暂停门诊及手术服务,导致3月境外收入同比下降45%,公司整体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4%。
“其实,疫情对于爱尔眼科的影响分为两部分,国内业务主要是在2月及3月受影响,而国外主营业务的影响主要从3月下旬开始。换句话说,抗击新冠肺炎,爱尔眼科在中国打上半场,在海外打下半场。综合下来,我们打了全场(战疫)!”陈邦笑着对记者说到。
作为一家有强烈社会责任的中国企业,作为一家布局全球的医疗行业企业,爱尔眼科履行了自己大公司的责任担当。
事实上,爱尔眼科的发展壮大,始终以“使所有人,无论贫穷富裕,都享有眼睛健康的权利”为使命,追求社会责任和自身发展的和谐统一。“现在的爱尔,有4万多名员工,未来这一数字将超过10万。我们只有努力把企业办好,将来才可以为行业、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做出爱的贡献。”
而今,随着各地疫情得到逐步控制,眼科医疗需求正在持续释放和恢复。疫情所带来的阴霾正在散去,陈邦带领爱尔眼科正在走向新的光明。